古詩

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先秦]佚名

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
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
白露沾野草,時節(jié)忽復易。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
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
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
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
良無盤石固,虛名復何益。

明月皎夜光譯文

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明亮皎潔的月光照耀著夜空,東邊墻角下不時地傳來蟋蟀的吟唱。

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北斗星中的玉衡星已指向了孟冬,天上眾多的星星是這樣閃爍璀璨。

白露沾野草,時節(jié)忽復易。晶瑩的露珠已沾滿了地上的野草,時節(jié)流轉(zhuǎn)轉(zhuǎn)瞬間又是夏去秋來。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樹枝間傳來秋蟬斷續(xù)的鳴叫,燕子啊不知又要飛往何方?

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昔日與我攜手同游的同門好友,已經(jīng)舉翅高飛騰達青云了。

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可是他們一點也不念曾經(jīng)的交情,就像行人遺棄腳印一樣把我拋棄!

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南箕星、北斗星都不能用來盛物斟酒,牽牛星也不能用來負軛拉車!

良無盤石固,虛名復何益?再好的友情也不能像磐石那樣堅固,仔細想來炎涼世態(tài)虛名又有何用?

明月皎夜光注解

1
皎夜光:猶言明夜光。
2
促織:蟋蟀的別名,一作“趣織”。
3
玉衡:指北斗七星中的第五星。第一星至第四星成勺形,稱斗魁;第五星至第七星成一條直線,稱斗柄。由于地球繞日公轉(zhuǎn),從地面上看去,斗星每月變一方位。古人根據(jù)斗星所指方位的變換來辨別節(jié)令的推移。本指冬季的第一個月,此處指方位。玉衡星已經(jīng)指向孟冬亥宮之方向——西北方,時已過夜半。逐個的意思,眾星行列分明的樣子。
4
忽:本義為不重視、忽略,這里用引申義,急速、突然的意思。
5
易:變換。
6
玄鳥:燕子。
7
安適:往什么地方去?燕子是候鳥,春天北來,秋時南飛。同在師門受學的朋友。這里泛指鳥的翅膀。據(jù)說善飛的鳥有六根健勁的羽莖,故曰“六翮”。指共患難的友誼。星名,形似簸箕。即北斗,星名,形似斗(酌酒器)。指牽牛星。
8
軛:車轅前橫木,牛拉車則負軛。“不負軛”是說不拉車。
9
良:的確。
10
盤石:同“磐石”,特大石,用以象征堅定不移的感情。

明月皎夜光賞析

此詩開篇寫道:“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痹陴嵉脑律庀?,蟋蟀在低吟,并交織成一曲無比清切的夜之旋律。在此,詩人從視角和聽覺兩方面描寫了環(huán)境,不但表現(xiàn)出環(huán)境的幽靜,心境的凄然,而且也暗示了時間是很晚了,也就是下半夜時間。再看夜空,“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北倍窓M轉(zhuǎn),那由“玉衡”“開陽”“搖光”三星組成的斗柄(杓),正指向天象十二方位中的“孟冬”,閃爍的星辰,更如鑲嵌天幕的明珠,把夜空輝映得一片璀璨。一切似乎都很美好,包括那披著一身月光漫步的詩人。在中國古代,人們都是根據(jù)斗星所指方位的變換來辨別節(jié)令的推移。據(jù)金克木先生解說,“孟冬”在這里指的不是初冬節(jié)令(因為下文明說還有“秋蟬”),而是指仲秋后半夜的某個時刻。此時此刻詩人還在月下踽踽步,說明詩人心神不寧,胸中纏繞著憂愁。

詩人默默無語,在月光下徘徊?!鞍茁墩匆安荩瑫r節(jié)忽復易?!币安萆弦颜礉M晶瑩的露珠,在月光下顯得那樣晶瑩,寒氣逼人,明顯感覺到時節(jié)已經(jīng)轉(zhuǎn)換。詩人已經(jīng)感覺到,深秋已在不知不覺中到來,時光之流駛,又是一年秋天到來了。當然,這里寫了時間的快速流逝,也是在暗示時間不饒人,人也在一天天老去。怪不得往日的燕子(玄鳥)都不見了,原來已是秋雁南歸的時節(jié)。這些燕子又將飛往哪里去呢?——“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這就是詩人在月下所發(fā)出的悵然問嘆。這問嘆似乎只對“玄鳥”而發(fā),實際上,它又是詩人那充滿失意的悵然自問。從下文可知,詩人之游宦京華已幾經(jīng)寒暑。而今草露蟬鳴、又經(jīng)一秋,它們在詩人心上所勾起的,是流離客中的無限惆悵和凄愴。

以上八句從描述秋夜之景入筆,抒寫詩人月下徘徊的哀傷之情。適應著秋夜的清寂和詩人悵惘、失意之感,筆觸運得輕輕的,色彩也一片滲白;沒有大的音響,只有蟋蟀、秋蟬交鳴中偶發(fā)的、詩人那悠悠的嘆息之聲。當詩人一觸及自身的傷痛時,情感便不兔憤憤起來。詩人久滯客中,在夜半如此焦灼難眠,那是因為他曾經(jīng)希望過、期待過,而今這希望和期待全破滅了。

理想破滅,心煩意亂,夜不能寐。于是,詩人寫道:“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边@句是以鳥的展翅高飛比喻同門友的飛黃騰達。這在當初,無疑如一道燦爛的陽光,把詩人的前路照耀得五彩緩紛。他相信,“同門”好友將會從青云間垂下手來,提攜自己一把;總有一天,他將能與友人一起比翼齊飛、邀游碧空。但事實卻大大出乎詩人預料,昔日的同門之友,而今卻成了相見不相認的陌路之人。他竟然在平步青云之際,把自己當作走路時的腳跡一樣,留置身后而不屑一顧了。“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這毫不經(jīng)意中運用的妙喻,不僅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同門好友“一闊臉就變”的卑劣之態(tài),同時又表露了詩人那不諳世態(tài)炎涼的無比驚訝、悲憤和不平。

至此全詩的主旨方才揭開,那在月光下徘徊的詩人,原來就是這樣一位被同門好友所欺騙、所拋棄的落魄者。在他的背后,月光印出了靜靜的身影;而在頭頂上空,依然是明珠般閃爍的“歷歷”眾星。當詩人帶著被拋棄的余憤怒仰望星空時,偏偏又瞥見了那名為“箕星”、“斗星”和“牽?!钡男亲?。詩人頓時生出一股無名的怨氣,指點著這些星座大聲責問起來:“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扼!”這里語出《小雅·大東》:“維南有箕,不可以顛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皖彼牽牛,不以服箱(車)”。詩人在此借用“南箕”“北斗”“牽?!钡刃撬薇憩F(xiàn)出了有虛名無實用,借此比喻朋友的有虛名無實用。失意落魄的詩人心中很是痛苦,夜不能寐,走出房間,仰望天空,看見星星,由此而想到“同門友”的淡漠,心中憂憤不已,苦悶無處發(fā)泄,就借此問問星星。其實,這里也暗示了詩人沒有什么朋友,即使有,也是十分功利的、無情意的人。

詩歌最后寫道:“良無盤石固,虛名復何益?”想到當年友人怎樣信誓旦旦,聲稱同門之誼的“堅如盤石”,可而今“同門”虛名猶存,“盤石”一樣的友情也再沒有了。詩人終于仰天長嘆,以悲憤的感慨收束了全詩。這嘆息和感溉,包含了詩人那被炎涼世態(tài)所欺騙、所愚弄的無比傷痛和悲哀。

抒寫這樣的傷痛和悲哀,本來只用數(shù)語即可說盡。此詩卻偏從秋夜之景寫起,初看似與詞旨全無關涉,其實均與后文的情感抒發(fā)脈絡相連:月光籠蓋悲情,為全詩敷上了凄清的底色;促織鳴于東壁,給幽寂增添了幾多哀音;“玉衡指孟”點明夜半不眠之時辰,“眾星何歷歷”暗伏箕、斗、牽牛之奇思;然后從草露、蟬鳴中,引出時光流駛之感,觸動同門相棄之痛;眼看到了憤極“直落”、難以控馭的地步。這就是《明月皎夜光》寫景抒憤上的妙處,那感嘆、憤激、傷痛和悲哀,始終交織在一片星光、月色、螺蜂、蟬鳴之中。

作者簡介

佚名
佚名[先秦]

佚名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yì míng,亦稱無名氏,意思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 源于古代或民間、不知由誰創(chuàng)作的文學、音樂作品會以佚名為作者名稱。在漢語中,常用張三、李四、某君、某某、李桑、某甲、子虛烏有等暫時用作為無名氏的名字。另外,佚名也指不愿透漏姓名的人。 更多

佚名的詩(共352首詩)
  • 《袷饗太廟》
    赫赫閟宮,筆親合食。
    宸襟蠲潔,構(gòu)鬯芬聲。
    牲牢在俎,金石在庭。
    莫重者裸,慈嘏來寧。
    查看譯文
  • 《袷饗太廟》
    瑟彼良玉,薦于明靈。
    宸襟蠲潔,郁鬯芬馨。
    牲牢在俎,金石在庭。
    莫重者裸,慈嘏來寧。
    查看譯文
  • 《袷饗太廟》
    嘉牲典禮,誕合神靈。
    鄉(xiāng)通純孝,治感至香。
    要香既裸,圣酒來寧。
    膺茲福祿,萬壽益齡。
    查看譯文
  • 《袷饗太廟》
    鋪昭典禮,誕合神靈。
    饗通純孝,治感至馨。
    郁香既祼,圣酒來寧。
    膺茲福祿,萬壽益齡。
    查看譯文
  • 《袷饗太廟》
    禮血樂成,祖考來格。
    有嚴有翼,天子孝德。
    臣工在庭,罔不祗飭。
    玉爵之華,縶如弗克。
    查看譯文
  • 遵大路
    佚名〔先秦〕
    遵大路兮,摻執(zhí)子之祛兮,無我惡兮,不寁故也!
    遵大路兮,摻執(zhí)子之手兮,無我丑兮,不寁好也!
  • 澤陂
    佚名〔先秦〕
    彼澤之陂,有蒲與荷。
    有美一人,傷如之何?
    寤寐無為,涕泗滂沱。
    彼澤之陂,有蒲與蕳。
    有美一人,碩大且卷。
    寤寐無為,中心悁悁。
    彼澤之陂,有蒲菡萏。
    有美一人,碩大且儼。
    寤寐無為,輾轉(zhuǎn)伏枕。
  • 文王
    佚名〔先秦〕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有周不顯,帝命不時。
    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聞不已。
    陳錫哉周,侯文王孫子。
    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顯亦世。
    世之不顯,厥猶翼翼。
    思皇多士,生此王國。
    王國克生,維周之楨;
    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
    假哉天命。
    有商孫子。
    商之孫子,其麗不億。
    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殷士膚敏。
    裸將于京。
    厥作裸將,常服黼冔。
    王之藎臣。
    無念爾祖。
    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
    宜鑒于殷,駿命不易!
    命之不易,無遏爾躬。
    宣昭義問,有虞殷自天。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
    儀刑文王,萬邦作孚。
  • 襄王不許請隧
    佚名〔先秦〕
    晉文公既定襄王于郟,王勞之以地,辭,請隧焉。
    王弗許,曰:
    “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guī)方千里,以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備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
    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寧宇,以順及天地,無逢其災害。
    先王豈有賴焉?
    內(nèi)官不過九御,外官不過九品,足以供給神祇而已,豈敢厭縱其耳目心腹,以亂百度?
    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臨長百姓而輕重布之,王何異之有?
    ”  “今天降禍災於周室,余一人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賞私德,其叔父實應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豈敢有愛也?
    先民有言曰:
    ‘改玉改行。
    ’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創(chuàng)制天下,自顯庸也,而縮取備物,以鎮(zhèn)撫百姓,余一人其流辟於裔土,何辭之有與?
    若猶是姬姓也,尚將列為公侯,以復先王之職,大物其未可改也。
    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將自至,余何敢以私勞變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與百姓何?
    何政令之為也?
    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  文公遂不敢請,受地而還。
  • 侯人
    詩經(jīng)詩經(jīng)〔先秦〕
    彼侯人兮,何戈與殳。
    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維鵜在梁,不濡其翼。
    彼其之子,不稱其服。
    維鵜在梁,不濡其咮。
    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薈兮蔚兮,南山朝隮。
    婉兮孌兮,季女斯饑。

古詩大全

http://m.boarscreekinteractive.com/shici_view_998cf243ac998cf2/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