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雁門太守行譯文
雁門太守行注解
雁門太守行背景
關于此詩系年,有兩種說法。一種:此詩創(chuàng)作于公元814年(唐憲宗元和九年)。當年唐憲宗以張煦為節(jié)度使,領兵前往征討雁門郡之亂,李賀即興賦詩鼓舞士氣,作成了這首《雁門太守行》。另一種說法,據(jù)唐張固《幽閑鼓吹》載:公元807年(元和二年),李賀把自己詩卷送給韓愈鑒賞,此詩放在卷首,韓愈看后十分欣賞。
雁門太守行賞析
中唐時期藩鎮(zhèn)之間和討伐藩鎮(zhèn)的戰(zhàn)火此起彼伏,從未終止。關心著國家命運的詩人李賀,自然關心各地的戰(zhàn)事,當他離開了京城,離開了風光秀麗的家鄉(xiāng),到了雁門時,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著名詩篇。 詩的開頭兩句,著意于氣氛的渲染,給讀者勾勒了這場戰(zhàn)爭緊張的形勢。首句用“黑云”作為比喻,寫敵人來勢兇猛,再以“壓”這個動詞來加強此種勢態(tài)之描寫,然后以“欲摧”兩詞,來補足這種來勢之猛烈,并直接刻畫了危險的情狀。第二句寫我方軍容整肅,軍威雄偉,有臨危不驚之氣概。詩的一開始通過對照表現(xiàn)了形勢危急,又表現(xiàn)了我軍將士的英雄氣概。 三、四兩句從聲、色兩個方面進一步渲染悲壯的氣氛。角聲嗚嗚,本來就是一種十分悲涼的音響;現(xiàn)在又是在滿目蕭瑟的秋天里回蕩,自然就顯得更加悲壯了。這里從聲來寫。“塞上燕脂凝夜紫”則從色來烘托。此時戰(zhàn)場之上鮮血遍染,在暮靄凝聚下呈現(xiàn)出暗紫色,為這個悲壯的畫面抹上了一層悲壯的色彩。 第五句“半卷紅旗臨易水”,“半卷”二字含義極為豐富。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臨易水”既表明交戰(zhàn)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壯懷激烈的豪情。接著第六句描寫苦戰(zhàn)的場面: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zhàn)斗。無奈夜寒霜重,連戰(zhàn)鼓也擂不響。面對重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 以上六句以沉重的色彩:黑、紫兩色為基色,點染以紫色、紅色,使得詩的意境以低沉的調子映入人們眼簾。用凄厲的角聲,喑啞的鼓聲,傳達一種悲壯的聲音進入人們耳膜。聲、色互為映襯,使悲劇性的氛圍更加強烈、更加動人。 七八句“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在完成氣氛渲染之后,主人公出場。黃金臺是戰(zhàn)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筑的,傳說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臺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zhí)煜率?。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這首詩,用秾艷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zhàn)斗場面,而這種色彩斑斕的奇異畫面卻準確地表現(xiàn)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變幻的戰(zhàn)爭風云,又顯得很妥帖。
雁門太守行寫作背景
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zhèn)叛亂此起彼伏,發(fā)生過重大的戰(zhàn)爭。如史載,809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軍攻打易州和定州,愛國將領李光顏曾率兵馳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沖擊吳元濟叛軍的包圍,殺得敵人人仰馬翻,狼狽逃竄。
從有關《雁門太守行》這首詩的一些傳說和材料記載推測,可能是寫平定藩鎮(zhèn)叛亂的戰(zhàn)爭。 當時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賀當時僅17歲。
此詩寫一位激昂慷慨、逆境奮戰(zhàn)、誓死疆場的英雄。詩以熱烈的禮贊和深沉追念的心情,塑造出一個十分具體而動人的英雄人物形象,格調濃麗而壯烈。以“報君黃金臺上意”作結,反映了作者投筆從戎,建功立業(yè),但又得不到賞識的一種“英雄無用”的悲哀。
百度百科
作者簡介
詩詞大全
作者
古詩大全
別人正在查
http://m.boarscreekinteractive.com/shici_view_999da843ac999da8/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