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外音書斷,經(jīng)冬復歷春。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渡漢江譯文
渡漢江注解
渡漢江賞析
宋之問從瀧州貶所逃回家鄉(xiāng),經(jīng)過漢江(也就是漢水)時,寫了這首詩。宋之問的家在鞏縣,漢水離鞏縣,雖然還有不少路,但較之嶺外的瀧州,畢竟要近得多,所以詩里說"近鄉(xiāng)"。詩的語言,極為淺近通俗,但乍一讀,仍不免會有疑惑。一個離開家鄉(xiāng)已逾半年的游子,能踏上歸途,自當心情歡悅,而且這種欣喜之情,也會隨著家鄉(xiāng)的越來越近而越來越強烈。宋之問卻偏說"近鄉(xiāng)情更怯",乃至不敢向碰到的人詢問家人的消息,這豈非有點不合情理? 要解開這一疑團,必須重視詩的前兩句,它們提供了必要的線索。詩人在到達貶所后,即與家人斷絕了聯(lián)系,且已持續(xù)了半年以上。在這種情況下,詩人的心境如何呢?詩中似未明言,其實不然。"近鄉(xiāng)情更怯",說明詩人早巳"情怯"。對家中情況的一無所知,使詩人的思慮中,增加了不安和疑懼:親人們是否遭遇到什么不幸呢?空間的阻隔,時間的推移,使這種不安和疑懼,日趨沉重地郁結(jié)在詩人的心頭。渡過漢水,離鄉(xiāng)日近,但心中的恐懼也越來越沉重,因為不祥的猜測,有可能即將被證實。"不敢問",不是"不想問",詩人也想能盡早知道家人的消息。不過,假如能聽到好消息,固然會無限欣喜,但萬一相反呢?那么,期待著與家人團聚的喜悅,豈不將被這無情的消息一下子所粉碎?與其如此,不如聽任這模糊不明再持續(xù)下去,因為畢竟還存在著一切皆好的希望啊。這種想問而又不敢問的矛盾心理,反映了詩人焦慮痛苦的心情。大詩人杜甫在戰(zhàn)亂中與親人分離,又音信不通,在《述懷》一詩中,寫了這樣幾句;"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盡管詩人的身份不同,造成音書慚絕的原因不同,但矛盾痛苦的心情卻完全相同。當然,這種獨特的生活體驗,不會人人都有;但這種特殊微妙的心理狀態(tài)。卻是大家都能理解,真實可信的??此撇缓锨槔?,其實只是情況特殊而已。 以上這一思索,理解的過程,可以使我們對這首詩巧妙的抒情藝術(shù),有更深刻的體會。詩人在用逐層遞進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傾訴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讀者卻必需經(jīng)過一番認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這種特殊的心理狀態(tài),達到與作者的心靈溝通。這種高度簡潔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語言,獲取了極為深遠的藝術(shù)效果。
渡漢江鑒賞一
這首詩是宋之問(此詩作者一說是李頻,此從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鑒賞辭典》)從瀧州(今廣東羅定縣)貶所逃歸,途經(jīng)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的一首詩。詩意在寫思鄉(xiāng)情切,但卻正意反說,寫愈近家鄉(xiāng),愈不敢問及家鄉(xiāng)消息,擔心聽到壞的消息,而傷了好的愿望。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貶斥蠻荒,本就夠悲苦的了,何況又和家人音訊隔絕,彼此未卜存亡,更何況又是在這種情況下經(jīng)冬歷春,捱過漫長的時間。作者沒有平列空間的懸隔、音書的斷絕、時間的久遠這三層意思,而是依次層遞,逐步加以展示,這就強化和加深了貶居遐荒期間孤孑、苦悶的感情,和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皵唷弊帧皬汀弊?,似不著力,卻很見作意。作者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歷歷可見,鮮明可觸。這兩句平平敘起,從容承接,沒有什么驚人之筆,往往容易為讀者輕易放過。其實,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這個背景,下兩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問的家鄉(xiāng)一說在汾州(今山西汾陽附近),一說在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西南),離詩中的“漢江”都比較遠。所謂“近鄉(xiāng)”,只是從心理習慣而言,正像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過了黃河就感到“近鄉(xiāng)”一樣(宋之問這次也并未逃歸家鄉(xiāng),而是匿居洛陽)。按照常情,這兩句似乎應該寫成“近鄉(xiāng)情更切,急欲問來人”,作者筆下所寫的卻完全出乎常情:“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仔細尋味,又覺得只有這樣,才合乎前兩句所揭示的“規(guī)定情景”。因為作者貶居嶺外,又長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訊,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家人的命運,怕他們由于自己的牽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耙魰鴶唷薄皬蜌v春”這種思念隨著擔心同時的到來,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狀態(tài)。這種矛盾心理,在由貶所逃歸的路上,特別是渡過漢江,接近家鄉(xiāng)之后,有了進一步的戲劇性發(fā)展:原先的擔心、憂慮和模糊的不祥預感,此刻似乎馬上就會被路上所遇到的某個熟人所證實,變成活生生的殘酷現(xiàn)實;而長期來夢寐以求的與家人團聚的愿望則立即會被無情的現(xiàn)實所粉碎。因此,“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急欲問”變成了“不敢問”。這是在“嶺外音書斷”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發(fā)展的必然。透過“情更怯”與“不敢問”,讀者可以強烈感觸到詩人此際強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這種抒寫,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問這次被貶瀧州,是因為他媚附武后的男寵張易之,可以說罪有應得。但這首詩的讀者,卻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種共鳴。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達思想感情時,已經(jīng)舍去了一切與自己的特殊經(jīng)歷、特殊身份有關(guān)的生活素材,所表現(xiàn)的僅僅是一個長期客居異鄉(xiāng)、久無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鄉(xiāng)時所產(chǎn)生的一種特殊心理狀態(tài)。而這種心理感情,卻具有極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維的現(xiàn)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聯(lián)結(jié)在一起。這首詩便是一例。人們愛拿杜甫《述懷》中的詩句“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和這首詩作類比,這正說明性質(zhì)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時可以用類似方式來表現(xiàn),而它們所概括的客觀生活內(nèi)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渡漢江鑒賞二
宋之問從瀧州貶所逃回家鄉(xiāng),經(jīng)過漢江(也就是漢水)時,寫了這首詩。宋之問的家在鞏縣,漢水離鞏縣,雖然還有不少路,但較之嶺外的瀧州,畢竟要近得多,所以詩里說"近鄉(xiāng)"。詩的語言,極為淺近通俗,但乍一讀,仍不免會有疑惑。一個離開家鄉(xiāng)已逾半年的游子,能踏上歸途,自當心情歡悅,而且這種欣喜之情,也會隨著家鄉(xiāng)的越來越近而越來越強烈。宋之問卻偏說"近鄉(xiāng)情更怯",乃至不敢向碰到的人詢問家人的消息,這豈非有點不合情理?
要解開這一疑團,必須重視詩的前兩句,它們提供了必要的線索。詩人在到達貶所后,即與家人斷絕了聯(lián)系,且已持續(xù)了半年以上。在這種情況下,詩人的心境如何呢?詩中似未明言,其實不然。"近鄉(xiāng)情更怯",說明詩人早巳"情怯"。對家中情況的一無所知,使詩人的思慮中,增加了不安和疑懼:親人們是否遭遇到什么不幸呢?空間的阻隔,時間的推移,使這種不安和疑懼,日趨沉重地郁結(jié)在詩人的心頭。渡過漢水,離鄉(xiāng)日近,但心中的恐懼也越來越沉重,因為不祥的猜測,有可能即將被證實。"不敢問",不是"不想問",詩人也想能盡早知道家人的消息。不過,假如能聽到好消息,固然會無限欣喜,但萬一相反呢?那么,期待著與家人團聚的喜悅,豈不將被這無情的消息一下子所粉碎?與其如此,不如聽任這模糊不明再持續(xù)下去,因為畢竟還存在著一切皆好的希望啊。這種想問而又不敢問的矛盾心理,反映了詩人焦慮痛苦的心情。大詩人杜甫在戰(zhàn)亂中與親人分離,又音信不通,在《述懷》一詩中,寫了這樣幾句;"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盡管詩人的身份不同,造成音書慚絕的原因不同,但矛盾痛苦的心情卻完全相同。當然,這種獨特的生活體驗,不會人人都有;但這種特殊微妙的心理狀態(tài)。卻是大家都能理解,真實可信的??此撇缓锨槔恚鋵嵵皇乔闆r特殊而已。
以上這一思索,理解的過程,可以使我們對這首詩巧妙的抒情藝術(shù),有更深刻的體會。詩人在用逐層遞進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傾訴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讀者卻必需經(jīng)過一番認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這種特殊的心理狀態(tài),達到與作者的心靈溝通。這種高度簡潔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語言,獲取了極為深遠的藝術(shù)效果。
百度百科
作者簡介
詩詞大全
作者
古詩大全
http://m.boarscreekinteractive.com/shici_view_9a09fc43ac9a09fc/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