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諸葛亮:興復漢室之心,讓他執(zhí)著于北伐
自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至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先后五次北伐曹魏。在諸葛亮北伐的整個過程,諸葛亮本人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質在其中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基于此,本文便通過歷史心理分析的方法,來探究諸葛亮北伐的個人情結,著重分析他矢志不渝進行北伐的心理動機。所謂歷史心理分析的方法,又稱心理史學,心態(tài)史學,是運用現(xiàn)代心理學、精神分析學的理論與方法,通過對歷史人物的個體和群體的心理活動及特征的分析,對歷史現(xiàn)象作出解釋和研究的方法。
諸葛亮的興復漢室之心,是他發(fā)動北伐的心理動機。
正如諸葛亮在《出師表》所說:他之所以要北伐曹魏,最終目的便在于"興復漢室、還于舊都?!倍d復漢室之心,正是諸葛亮發(fā)動北伐的心理動機。
(一) 興復漢室之心的起源和歸宿
事實上,早在跟隨劉備之前,諸葛亮便頗有雄心壯志。他自比于管仲、樂毅,便表明在諸葛亮的心里一直有輔佐明君成就霸業(yè)之志。自劉備三顧茅廬之后,諸葛亮心中的霸業(yè)便是興復漢室。興復漢室,某種程度上就是諸葛亮的人生志趣。
因此,早在隆中之時,諸葛亮便向劉備規(guī)劃了頗為詳盡的戰(zhàn)略藍圖,即:
"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
由此可見,隆中對策的實質和最終歸宿,就是成就霸業(yè),興復漢室,完成統(tǒng)一。正因如此,本人認為:諸葛亮發(fā)動北伐的心理動機,是要完成他和劉備多年來興復漢室的這一宏偉心愿。而興復漢室,則是為了完成統(tǒng)一。
(二)以攻為守之說的來源和謬誤
關于諸葛亮發(fā)動北伐的動機,學界爭論頗久,而以攻為守之說占據(jù)著主導地位。以攻為守這一觀點,最早是由晉人袁準提出的,即:
"諸葛亮,重人也,而驟用蜀兵,此知小國弱民難以久存也?!瓏仪坝袎鄞褐?,后有滅蜀之勞,百姓貧而倉廩虛,故小國之慮,在于時立功以自存,大國之慮,在于既勝而力竭。"
一千多年后,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對其進一步完善,形成了完備的“以攻為守”論,即:
"夫公固有全局于胸中,知魏之不可旦夕亡,而后主之不可起一隅以光復也。其出師以北伐,攻也,特以為守焉耳。以攻為守,而不可示其意于人,故無以服魏延之心而貽之怨怒。"
這一說法形成后,便被后世諸多史學家所推崇。然而,在我看來,或許并非如此。諸葛亮北伐,或許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以攻為守的效果,但這并非是他北伐的內心初衷和心理動機,也并非是他竭盡全力、矢志不渝地進行北伐的真正目的。
從本質上看,以攻為守只是一種戰(zhàn)術方法或戰(zhàn)術策略,而并非是一種戰(zhàn)略考量。用以攻為守來簡單概括諸葛亮北伐的動機,既與經(jīng)典的軍事理論相悖,也沒有實例可循,而且也不符合當時魏蜀兩國特別是的實際情況。具體闡述如下:
第一:從軍事理論上看,以攻為守并不符合軍事常識。
根...
查看詳情>>與“諸葛亮:興復漢室之心,讓他執(zhí)著于北伐”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