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孫權繼位

發(fā)布時間:2020-05-26
1、

孫策遇刺后,為何選擇了當時一事無成的孫權?

孫權繼位
孫策意外遇刺

孫策遇刺身亡,極大的改變了漢末的政治格局

公元200年,袁紹與曹操的官渡之戰(zhàn)膠著,形勢對孫策極為有利,今統(tǒng)江東六郡,麾下將星云集,兵精糧足且士氣如虹。

孫策籌備偷襲許都,會對本已劣勢的曹操帶來致命的威脅,若是成功奪取許都,借助漢獻帝影響,集淮泗精兵可與袁紹爭霸中原。

孫策若全力攻略荊州,劉表老邁而失進取之心,徐州劉備新敗部屬皆失,而荊南四郡也并不穩(wěn)固,得荊州占江南,可靜候中原變局。

可惜孫策意外遇刺身亡,江東動蕩只能采取保守策略;曹操坐看袁紹諸子內(nèi)斗,漁翁得利進取冀州;劉備雄心不滅,依附劉表在新野發(fā)展勢力;漢末諸侯難得進入到平靜期,為赤壁之戰(zhàn)與三國鼎立留下可能。

很多人都有疑惑,孫策遇刺身亡之時,為何有子嗣卻傳位孫權?筆者與您共同剖析,孫權繼承東吳基業(yè),究竟是早已確定,還是臨危受命?

孫策可選擇的繼承人,有幼子孫紹、二弟孫權及三弟孫翊

孫策病逝之時,若按照“子承父業(yè)”,孫紹應當作為第一順位繼承人,相信孫策應該也是有過這樣的想法。

但孫策逝世年僅26歲,其子孫紹生卒不詳,在吳郡守孝期間,按照封建禮法不允許親近女色,因此孫紹很可能是投效袁術后出生,此時不過八九歲,即便天資聰慧,也難以處理復雜的軍政要務。

漢末時代以強者為尊,孫策以武力確立江東基業(yè),但與各派系更像是聯(lián)盟,而非絕對忠誠的主仆關系,強敵來襲之時,難以保證麾下將領的忠誠,江東世族及將領會為利益而分崩離析。

提拔宗室為攝政也并非良策,孫賁、孫輔皆位高權重,具備統(tǒng)御江東諸將的實力,但面對唾手可得的權位,誰又肯屈居人下呢?若導致手足相殘,也并非孫策所愿,孫紹作為繼承人被孫策最先排除掉。

孫堅血脈中,群臣更擁護十七歲的孫翊,而輕視十九歲的孫權。

孫策提拔宗室鞏固孫氏統(tǒng)治,因此很早便給予孫權鍛煉的機會,將孫權帶在身邊探討軍務,希望培養(yǎng)孫權與諸將的感情,同時公元196年便被任命為為陽羨縣長,在無任何軍功的情況下代理奉義校尉。

公元197年孫權駐守宣城,奉命率精兵攻打六縣山賊,戰(zhàn)場首秀面對蜂擁而至的山賊,孫權嚇得畏懼躲避,最終在周泰的奮力拼殺下才“慘勝”收場。

公元199年孫策征伐廬江太守劉勛,命孫權統(tǒng)軍攻擊陳登駐守的匡琦城,在數(shù)倍兵力優(yōu)勢的情況下,陳登命精銳沖擊孫權所部,孫權潰敗逃亡損傷慘重。

孫權聚攏將領,孫策撥付援軍匯合,重新攻打匡琦城,陳登以火攻疑兵之策,出其不意攻擊孫權,孫權慌亂敗退,使孫策進軍皖城和廣陵的計劃落空。

孫翊記載很少,公元196年僅13歲的孫翊,被吳郡太守朱治舉薦為孝廉,更是在孫策病重時,東吳諸將皆贊譽孫翊“驍悍果烈,有兄策風”,因此共同推舉其為繼承人。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20歲孫翊,統(tǒng)御吳郡太守盛憲的舊部,鎮(zhèn)守戰(zhàn)略要地丹楊,在他短暫擔任太守期間,無外敵入侵體現(xiàn)了其勇武的統(tǒng)軍才能,偷盜之事禁絕體現(xiàn)其雷霆手段。

孫翊到任后,對郡內(nèi)各縣令禮遇有加,其遇害當日妻子徐氏勸其不要赴宴,但孫翊堅持不肯失禮,親自將與會各縣長禮送,說明孫...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