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字開頭的組詞
- 1、碑刻:(1)刻在碑上的文字或圖畫
- 2、碑銘:(1)碑文和銘文。有韻的碑文,叫銘
- 3、碑帖:(1)石碑的拓本
- 4、碑陰:碑的背面。亦指碑后面的文字。
- 5、碑記:(1)刻在碑上的記事文章
- 6、碑洞:碑林的俗稱。
- 7、碑套:泰山?jīng)]字碑的別稱。
- 8、碑像:碑上刻的人像。
- 9、碑工:刻碑的匠工。
- 10、碑志:(1)碑文和墓志
- 11、碑本:碑刻的拓本。
- 12、碑拓:拓印的碑帖。
- 13、碑壟:墳塋及塋前墓碑。
- 14、碑石:作碑之石。亦指刻有文字的碑碣。 特指墓碑。
- 15、碑頌:刻在墓碑上頌揚死者的文辭。
- 16、碑闕:石碑和石闕。
- 17、碑亭:(1)對石碑起保護作用的亭子
- 18、碑淚:猶悲淚。碑,悲,取其諧音以為雙關(guān)。
- 19、碑首:即碑額。
- 20、碑匠:即碑工。
- 21、碑材:可以制碑的石料。
- 22、碑池:陂池。傾斜向下貌。
- 23、碑林:(1)眾多石碑豎立如林之地
- 24、碑誄:碑上敘述死者生前事跡并表示哀悼的文字。
- 25、碑堂:即碑亭。
- 26、碑榜:亦作"碑牓"。
- 27、碑座:(1)碑下的石座兒
- 28、碑牓:1.亦作"碑榜"。2.碑碣牌匾。亦指寫在碑碣或牌匾上的字或文章。
- 29、碑文:(1)刻在石碑上的文詞
- 30、碑表:1.即墓表。2.界碑,用來標志分界的石碑。
- 31、碑版:亦作'碑板'。 碑碣上所刻的志傳文字。 泛指碑碣。 指拓印的碑帖。 書法中北碑一派。
- 32、碑宇:即碑亭。
- 33、碑學:①研究、考證碑刻的時代、體制、源流、文字和拓本真?zhèn)蔚膶W問。②崇尚碑刻的書法派別。與“帖學”相對。起源于清嘉慶、道光間,阮元倡南北書派論,包世臣繼起譽揚北碑,崇碑之風遂盛,因此有人稱碑學為北派,帖學為南派。
- 34、碑趺:碑座。
- 35、碑獸:墓碑及墓前石獸。
- 36、碑板:亦作"碑版"。
- 37、碑碣:(1)碑刻的統(tǒng)稱
- 38、碑額:(1)碑首。碑頭及其題字
- 39、碑側(cè):石碑的左右兩個側(cè)面
- 40、碑陽:碑石上通常鐫刻文字或附圖飾,正面稱為“碑陽”。
- 41、碑估:以售賣碑帖為業(yè)的商人。
- 42、碑壠:墳塋及塋前墓碑。
- 43、碑陰文:寫或刻在碑背面的文字。漢代碑陰文大多數(shù)是門生﹑故吏﹑撰書人以及石工的題名。唐代開始,才在碑背面作題記等文字。參閱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碑陰文》。
- 44、碑珓兒:古代占卜用具。用貝殼或竹﹑木片制成。
碑字中間的組詞
- 1、石碑丕:1.猶實丕丕。實實在在。
- 2、漢碑額:指漢碑題額之字。多為篆書。
- 3、無碑記:不可勝計;無數(shù)。
- 4、臥碑文: 明清時代政府頒布的在學生員必須遵守的訓令條文。
- 5、北碑南帖:清阮元分南北朝時書法為南北兩派,稱北朝的碑版為北碑,稱南朝的書帖為南帖。詳見阮元《北碑南帖論》??涤袨閷Υ苏f持有異議。
- 6、斷碑殘碣: 形容蕭條,破敗,凄涼的景象;同義詞:斷壁頹垣。
- 7、墓碑瓷像: 墓碑瓷像藝術(shù)品從屬于陶瓷藝術(shù)品之列,向來是典雅、永恒、細膩的象征,是技術(shù)與文化藝術(shù)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是一種文化形態(tài),其悠遠的歷史,凝聚著歷代陶工的智慧和心血,表現(xiàn)著中國人民的審美心理歷程,展現(xiàn)中華文明的演化進步與發(fā)展的歷史,展示著中國人民追求美、向往美、頎賞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審美軌跡與華夏民族獨有的陶瓷文化內(nèi)涵,而且一直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guān),所以在中國發(fā)展史上也一直占據(jù)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 8、西安碑林:在陜西省西安市南城墻內(nèi)側(cè)文廟(今陜西省博物館)內(nèi)。建于1090年。原為保存唐《開成石經(jīng)》而建,后陸續(xù)將珍貴碑刻移入。是中國保存碑刻最多的地方,收藏漢、魏至明、清的各種碑石千余方。有唐代的懷素、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quán),宋代的米芾、蘇軾,元明的趙孟彗、董其昌等著名書法家作品的碑刻。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碑字結(jié)尾的組詞
- 1、豐碑:(1)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偉大的功業(yè),有永久價值的證物或著名的事例,尤指值得記載或保存的藝術(shù)上或智慧上的成就
- 2、口碑:(1)指人們口頭上的贊頌 (2)泛指眾人的議論;群眾的口頭傳說 (3)亦指社會上流傳的口頭熟語
- 3、路碑:猶路標。
- 4、德碑:即德政碑。
- 5、圭碑:有圭首的石碑。亦泛指石碑。
- 6、沈碑:亦作“沉碑”。
- 7、淚碑:指羊祜碑。
- 8、謚碑:刻有贈謚制誥的碑石。
- 9、撰碑:撰寫碑文。
- 10、魏碑:(1)北朝碑刻的統(tǒng)稱,其特點是筆力、字體強勁,是后世書法的一種楷模
- 11、黨碑:即黨人碑。
- 12、郭碑:《后漢書·郭太傳》:'〔郭太卒,〕四方之士千余人,皆來會葬。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蔡邕為其文,既而謂涿郡盧植曰:'吾為碑銘多矣,皆有慚德,唯郭有道無愧色耳。''后因以'郭碑'稱內(nèi)容真實﹑感情真摯的碑文。
- 13、雞碑:1.《晉書.戴逵傳》﹕"少博學﹐好談論﹐善屬文﹐能鼓琴﹐工書畫﹐其余巧藝靡不畢綜??偨菚r﹐以雞卵汁溲白瓦屑作《鄭玄碑》﹐又為文而自鐫之﹐詞麗器妙﹐時人莫不驚嘆。"后以"雞碑"為多才多藝之典。
- 14、漢碑:漢代碑刻。碑文字體以隸為主,碑額文字多用篆書。漢碑(包括拓本)流傳甚多﹐著名的有《麃孝禹碑》﹑《華山廟碑》﹑《禮器碑》﹑《史晨碑》﹑《曹全碑》等。
- 15、模碑:1.亦作"橅碑"。2.摹刻有圖文的石碑。
- 16、臥碑:明洪武二年詔境內(nèi)立學﹐十五年禮部頒學校禁例十二條﹐禁生員不得干涉詞訟及妄言軍民大事等﹐刻石置于學宮明倫堂之側(cè)﹐稱為臥碑。清順治九年又另立條款八項﹐頒刻學宮﹐稱為新臥碑。 泛指鐫刻各種禁例的石碑。
- 17、殘碑:殘缺的碑石。
- 18、后碑:碑陰,碑的背面。
- 19、秦碑:指秦始皇所建的石碑。
- 20、韓碑:指唐代韓愈撰寫的《平淮西碑》。憲宗時,攝蔡州刺史吳元濟反于淮西,宰相裴度及唐﹑隨﹑鄧節(jié)度使李愬受命討伐﹐平定叛亂。韓愈為行軍司馬﹐淮蔡平﹐以功受刑部侍郎,并奉詔撰《平淮西碑》文頌其功績﹐因稱"韓碑"。唐李商隱有《韓碑》詩﹐極稱其文。
- 21、桓碑:1.指墓碑。
- 22、牲碑:1.亦稱"牲石"。2.古時宮﹑廟前用以拴系祭牲的豎石。后泛指紀功德的刻石。
- 23、琬碑:石碑的美稱。
- 24、贗碑:1.仿古的碑文。
- 25、墳碑:墓碑。
- 26、界碑:(1)作為地界標志的石碑
- 27、斷碑:1.斷裂殘缺的石碑。
- 28、廟碑:宗廟﹑祠廟中立的石碑。亦指刻于廟碑上的記述死者功德的文字。
- 29、穹碑:圓頂高大的石碑。
- 30、神碑:1.指湖南衡山云密峰上的禹碑。
- 31、詩碑:(1)名勝中刻詩的石碑
- 32、南碑:統(tǒng)稱吳﹑晉﹑宋﹑齊﹑梁﹑陳諸朝碑的法帖。其書法神妙高逸,略勝于北碑。但流傳甚少。
- 33、羊碑:1.晉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鎮(zhèn)襄陽十年,有德政。及卒,襄陽百姓為立碑于峴山。見其碑者無不流淚。舊時因以"羊碑"為頌揚官吏之有德政之典。
- 34、生碑:1.為活人立的碑。
- 35、貞碑:1.碑石的美稱。
- 36、打碑:1.見"打窮碑"。2.拓碑。
- 37、銜碑:含悲的隱語。碑,音同"悲"。
- 38、怨碑:1.相傳秦始皇建墓時,將工匠禁閉于內(nèi),工人作文刻石以泄怨憤,后人發(fā)墓見石,稱之為"怨碑"。
- 39、樹碑:立碑。
- 40、墓碑:(1)平放在墳墓上的碑文石;墳墓的臺石 (2)樹于墳墓之上或附近的石碑,其上刻有死者姓名和紀念死者的碑文
- 41、禹碑:即岣嶁碑。凡七十七字,象繆篆,又象符箓。后人附會夏禹治水時所刻。碑在湖南衡山云密峰。昆明﹑成都﹑長沙﹑紹興﹑南京棲霞山和西安碑林等處,皆有摹刻。
- 42、遺碑:指前代遺留之碑;古碑。
- 43、制碑:1.撰作碑文。
- 44、戒碑:即戒石。
- 45、石碑:(1)刻著文字或圖畫、豎立起來作為紀念物的石頭
- 46、黨碑:即黨人碑。
- 47、刻碑: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或圖畫將字或畫書寫或復寫于平整的石板上,然后鐫刻而成。
- 48、岣嶁碑:即禹碑。原在湖南省衡山縣云密峰,早佚。昆明﹑成都﹑紹興及西安碑林等處皆有摹刻。字似繆篆,又似符箓。相傳為夏禹所寫,實為后世偽托。
- 49、梅花碑:1.亦稱"梅花石"。2.在福建省泉州承天寺山門口。
- 50、嶧山碑:秦碑名。
- 51、秦望碑:指秦始皇東游秦望山時所立的碑。
- 52、曹娥碑:曹娥的墓碑。
- 53、百衲碑:指宋蔡襄所書《晝錦堂記》碑文。
- 54、打窮碑:相傳范仲淹鎮(zhèn)鄱陽時,有一書生來獻詩,自稱是世上最貧寒的人。當時風行歐陽詢的字,他的《薦福碑》很值錢。范想給書生拓一千本,紙墨都已備好。不料前一天夜里,碑被雷擊碎。事見宋惠洪《冷齋夜話》卷二。后因以"打窮碑"比喻文士時運不佳。
- 55、德政碑:舊時為頌揚官吏政績而立的碑石。
- 56、峴首碑:晉羊祜任襄陽太守,有政績。后人以其常游峴山,故于峴山立碑紀念,稱"峴首碑"。
- 57、峴山碑:晉羊祜任襄陽太守,有政績。后人以其常游峴山,故于峴山立碑紀念,稱"峴山碑"。
- 58、曹全碑:全稱《郃陽令曹全碑》。
- 59、黨籍碑:即黨人碑。
- 60、墮淚碑:晉·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駐襄陽。死后,其部屬在峴山·祜生前游息之地建碑立廟,每年祭祀。見碑者莫不流淚。
- 61、三段碑:《天發(fā)神讖碑》的俗名。因碑石裂為三段,故稱。
- 62、禮器碑:全稱《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
- 63、磨崖碑:山崖石壁上鐫刻的文字。
- 64、紀念碑:(1)為紀念已故人物或大事件而建立的石碑
- 65、黨人碑:宋哲宗元佑元年,司馬光為相,盡廢神宗熙寧﹑元豐間王安石新法,恢復舊制。紹圣元年章惇為相,復熙豐之制,斥司馬光為奸黨,貶逐出朝。徽宗崇寧元年蔡京為宰相,盡復紹圣之法,并立碑于端禮門,書司馬光等三百零九人之罪狀,后因星變而毀碑。其后黨人子孫更以先祖名列此碑為榮,重行摹刻。
- 66、手痕碑:碑名。在山西省靈石縣。傳說唐崇徽公主手痕印在石上,故名。
- 67、頌德碑:《后漢書.竇章傳》:"貴人早卒,帝追思之無已,詔史官樹碑頌德。"后因稱歌頌功德的碑刻為頌德碑。
- 68、棠棣碑:1.謂兄弟碑。歌頌唐賈敦頤賈敦實兄弟功德的石碑。
- 69、常棣碑:唐時洛州地方為賈敦頤﹑賈敦實兄弟先后所立碑,兩碑并列,時人稱"常棣碑"。也稱棠棣碑。
- 70、神禹碑:1.碑名。即禹碑。在湖南衡山云密峰。后人附會為夏禹治水時所刻,故名。
- 71、碧落碑:唐碑。在今山西省新絳縣龍興宮。
- 72、沒字碑:1.沒有鐫刻文字的碑石。指泰山玉皇頂廟前無字的巨碑。碑身高六米,寬一點二米,傳為秦始皇時立,后人考證為漢武帝所建。2.比喻虛有儀表而不通文墨的人。
- 73、史晨碑:東漢碑刻,隸書,漢靈帝·建寧二年立。碑在今山東·曲阜·孔廟內(nèi)。此碑兩面刻,故前碑全稱“魯相史晨祀孔子奏銘”,后碑全稱“魯相史晨饗孔廟碑”。書法古樸厚實,端莊遒勁,為漢隸名碑。
- 74、歌風碑:《大風歌》碑。在江蘇省沛縣城內(nèi)。楚漢相爭﹐劉邦稱帝。后黥布謀反﹐劉邦率兵平定﹐返長安途中路經(jīng)故鄉(xiāng)沛縣﹐作《大風歌》。后人因勒石記之。相傳碑文為蔡邕所書﹐或云曹喜書﹐無所考。
- 75、頭陀碑:指北齊·王屮所著《頭陀寺碑文》。
- 76、紀念碑:(1)為紀念已故人物或大事件而建立的石碑
- 77、廟堂碑:即《孔子廟堂碑》。立于唐貞觀初,虞世南撰并書,記述唐武德九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孫孔德倫為"褒圣侯"及修葺孔廟等事,書法俊朗圓腴,內(nèi)剛外柔,為唐楷典范作品之一。不久碑隨廟毀。武后長安三年重刻,相王李旦篆額,冠以"大周"二字,大中四年琢去,后佚。宋初王彥超重刻,今存西安碑林,俗稱"西廟堂碑"。山東城武亦存一石,元刻,稱"東廟堂碑"。東瘦西肥,字亦互有出入。參閱《金石粹編》卷四一。
- 78、韋丹碑:韋丹,字文明。唐京兆萬年人,為江西觀察使,政事卓然,德被八州,歿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元和時稱治民第一。宣宗時﹐乃詔觀察使紇干臮上丹功狀﹐命刻功于碑。見《新唐書.循吏傳.韋丹》。后因以"韋丹碑"為為官清廉政績卓著的典故。
- 79、無字碑:1.指泰山登封臺下無字的石碑。據(jù)傳為秦始皇所立。 2.乾陵無字碑,為武則天所立。 3.指為功業(yè)隆重或德行穢敗而難以文字狀述者所立的沒有文字的碑。 4.對標格清峻而不為文章或少識文字者的謔稱。
- 80、下馬碑:見“下馬牌”。
- 81、黃絹碑:指《曹娥碑》。
- 82、路程碑:里程碑。設(shè)于道路旁邊用以記載里數(shù)的標志。亦比喻在發(fā)展過程中可以作為標志的大事。
- 83、遺愛碑:頌德碑。舊時為頌揚官員德政而所立的碑。
- 84、幼婦碑:1.即曹娥碑。因碑背上題"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故名。
- 85、紀功碑:記載功績的石碑。
- 86、受禪碑:碑名。
- 87、雙兔碑:1.碑名?!段簳畬┲鞓s傳》﹕"初﹐榮之將討葛榮也﹐軍次襄垣﹐遂令軍士列圍大獵。有雙兔起于馬前﹐榮乃躍馬彎弓而誓之曰﹕'中之則擒葛榮﹐不中則否。'既而并應弦而殪﹐三軍咸悅。及破賊之后﹐即命立碑于其所﹐號雙兔碑。"后用為典實。
- 88、三蕭碑:南朝梁智藏法師碑。因由梁蕭繹撰銘,蕭幾作敘,蕭挹書寫,故稱。
- 89、神道碑:(1)指神道前的石碑,上面記載死者生前事跡 (2)也指神道碑上的文字記錄
- 90、四面碑:《顏氏家廟碑》的別稱。
- 91、里程碑:1.?設(shè)置在路旁記錄里數(shù)的標志。 2.?比喻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可以作為標志的大事。
- 92、羊公碑:1.見"羊碑"。
- 93、四絕碑:《舊唐書?文苑傳下?李華》:“華嘗為《魯山令元德秀墓碑》,顏真卿書,李陽冰篆額,后人爭模寫之,號為‘四絕碑’。”
- 94、禁示碑: 立于山腳,佛寺,墓葬的禁示意味的碑文,碑文上記載了該建筑群的建筑時間。
- 95、乙瑛碑:《乙瑛碑》是刊刻于東漢永興元年( 年)的一方碑刻,又稱“百石卒史碑”“孔龢碑”“孔和碑”等,無撰書人姓名,屬隸書書法作品,現(xiàn)存于曲阜漢魏碑刻陳列館。
- 96、張遷碑:東漢碑刻。隸書。額題《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公元186年鐫立于無鹽。碑陰刻有題名。書體方整厚重,骨力雄健。
- 97、四絶碑:唐代李華為元德秀撰墓碑,并由顏真卿書,李陽冰篆額,時人稱為「四絕碑」。
- 98、漢班碑: 漢班碑者,蓋其字畫殘滅,不復成文,其氏族、州里、官閥、卒葬皆不可見,其僅見者曰“君諱班”爾。
- 99、黨人碑:宋哲宗元佑元年,司馬光為相,盡廢神宗熙寧﹑元豐間王安石新法,恢復舊制。紹圣元年章惇為相,復熙豐之制,斥司馬光為奸黨,貶逐出朝?;兆诔鐚幵瓴叹樵紫?,盡復紹圣之法,并立碑于端禮門,書司馬光等三百零九人之罪狀,后因星變而毀碑。其后黨人子孫更以先祖名列此碑為榮,重行摹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