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個民族名稱圖片 風俗習慣

錫伯族

發(fā)布時間:2020-05-29
1

錫伯族的傳統(tǒng)文化有哪些?錫伯族的傳統(tǒng)文化介紹

56個民族
傳統(tǒng)文化
錫伯族

1.民歌

這類歌曲的曲式結(jié)構(gòu)較田野歌稍大,有部分四樂句的單樂段形式出現(xiàn)。主要是反映錫伯族喪葬、婚姻、勞動、游樂、禮節(jié)、信仰等方面的風俗。如喪葬方面有《哭葬歌》;婚姻方面有《說親歌》、《哭嫁歌》、《勸嫁歌》;勞動方面有《四季歌》;游樂方面有《刁羊歌》;禮節(jié)方面有《尊老歌》;信仰方面有《喜利媽麼歌》等。在婚娶習俗歌曲中一般都有固定的歌詞。

2.建筑

早在清代,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等地的錫伯族均形成了村鎮(zhèn)。西遷的錫伯族在察布查爾渠鑿通后,便基本形成了現(xiàn)8個牛錄(亦稱嘎善)的聚落形式。牛錄既是經(jīng)濟單位,也是作戰(zhàn)單位。最初每個牛錄均圍以高大的圍墻,開東西南北四大門,有二三百戶不等。錫伯族的建筑藝術(shù)主要體現(xiàn)在住宅和廟宇的建筑上。錫伯族的住宅,“人”字形大屋頂房,寬敞大方,屋檐寬出半米左右,窗戶很大,有的一間房子就有四五個窗戶,窗戶格木形狀都很精致,小而多曲、幾乎和雕刻的一樣,如果沒有精細的技藝是做不出來的。而且在門框、窗、屏風上都有精雕細刻的圖案。

3.姓氏

哈拉莫昆是錫伯族以血緣為紐帶的人們共同體。哈拉為姓,有瓜爾佳、郭爾佳、赫葉爾、哈斯胡里、圖克色里、烏扎拉、富察拉、伊拉里、胡斯哈里、孔古爾、覺羅等五十多個。新疆錫伯族中也有30余個姓。辛亥革命后逐漸譯成單姓使用,如:赫葉爾譯成賀或何,圖木爾齊譯成佟或涂,烏扎拉譯吳,胡斯哈里譯胡等。莫昆為自哈拉分出的分支,有的哈拉有一個莫昆,有的有兩個或三個。每個哈拉和莫昆均有一位由成員民主選出的哈拉達(長)和莫昆達,一般多為輩分最高的德高望重者。每一哈拉莫昆均有成文的家規(guī)和墳地。哈拉達和莫昆達負責處理的事務(wù)有斗訟、祭祖、財產(chǎn)、婚喪等事宜。錫伯族家譜分哈拉譜和莫昆譜兩種。譜序多書寫創(chuàng)立家譜的意義及該哈拉莫昆延續(xù)的情況;譜單記各代、各支延續(xù)的情況;還有記事欄定期記錄族內(nèi)發(fā)生的大、要事等。

4.服飾

錫伯族的早期服飾衣料是以鹿、豬犴等獸皮為主,比較注重防寒保暖功能。錫伯族的服飾,因時代不同和地區(qū)的差異,以及民族相互間的影響,也有所差異和變化。傳統(tǒng)的錫伯族服飾曾吸收過蒙、滿、漢等民族服飾的優(yōu)點。錫伯族男子喜歡著藍、青、灰、棕色長袍,外面套上青馬褂,頭戴圓頂帽,腰系青布帶,腳蹬厚底鞋。為了便于騎馬,男子的長袍和馬褂,都左右開叉。錫伯人的長袍,系大半截的長袍,底邊在膝下半尺許,袖口為馬蹄形,可以卷上,可以放下,下身穿的長褲,外加“套褲”(只有兩條褲腿,沒有褲襠和后腰),春秋穿的是“夾套褲”,冬季則穿“棉套褲”。

5.飲食

錫伯族飲食習慣有獨到之處。因其居住地區(qū)不同而有一些差異。錫伯族男子一般都有吸煙和飲酒的嗜好。據(jù)傳說,從前家家戶戶都做黃酒。家家戶戶都養(yǎng)豬、雞、鴨、牛、馬、羊,肉食自給自足。同時,也喜歡野味,每逢冬雪融化都外出打獵捕魚。錫伯族大多數(shù)習慣日食三餐,主食以米、面為主,過去食用高粱米居多。面食以發(fā)面餅為主,也吃饃饃面條和韭菜合子、水餃等。受維吾爾...

查看詳情>>
2

錫伯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錫伯族的風俗習慣介紹

56個民族
錫伯族
風俗習慣

1.婚姻

錫伯族基本保持著一夫一妻、婦隨夫居的典型的父權(quán)制婚姻形態(tài)。個別無子嗣者招婿入贅。同姓不婚,但偶有姨表、舅表、姑表兄妹婚配情況。新中國成立后,新婚姻法在錫伯族社會得到全面貫徹,納妾、童養(yǎng)媳、指腹為婚等陋習逐步被杜絕。錫伯族與漢族等民族的族際婚姻日益增多。

2.喪葬

錫伯族的喪葬有許多講究。過去火葬,后改為土葬,用木棺。錫伯族實行土葬。每一個哈拉(姓)和莫昆有各自的墓地。老人死后行洗禮,報喪時行跪禮。出殯選單日,忌申日和午后。吊喪期多為三日,多者五至七日不等。墓堆上插兩桿幡(一為紙幡,一為用紅布或紅綢制)。喪期內(nèi)忌串門。祭奠期“四十九日”,遠親脫孝,直系親屬則需百日脫孝。薩滿、其它巫職人員和非正常死亡者火葬,未婚男女棺材不做底,而用蘆葦代之。幼兒死尸棄于野外任憑飛禽走獸噬食。

3.禁忌

錫伯族十分注重禮儀,也有一些禁忌。比如睡覺時脫下的褲、鞋、襪等不能放在高處;不能在炕上橫臥;不能從衣帽、被子、枕頭上跨過;吃飯時不能坐門坎或站立行走,嚴禁拍桌打碗;媳婦不能與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遞刀給別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對方,忌食狗肉,族內(nèi)同姓禁止通婚等。

4.禮儀

錫伯族有講究禮儀、尊老愛幼、熱情好客、崇尚整潔的傳統(tǒng)美德。在日常生活中,不孝兒女、不贍養(yǎng)老人者,要受到社會的譴責。教師在社會上受到特別尊重,本民族諺語說“不尊重教師就是不尊重父母”。尊重客人被視為體現(xiàn)一個家庭或家族文明素質(zhì)的重要方面。保持整潔、保護水源、在公眾場所保持外表形象是本民族自古延續(xù)的社會公德和個體德行方面的重要表現(xiàn)。禮儀禮節(jié)則被視為做人的根本。在日常生活中,對長輩應(yīng)答和氣,久別重逢須行“打千”禮,逢重大節(jié)日、婚喪必行跪禮及磕頭禮。該傳統(tǒng)一直傳承至今。

5.飲食

錫伯族過去在飲食上有許多必須遵守的規(guī)矩,比如經(jīng)常食用的發(fā)面餅,上桌時分天、地面,天面必須朝上,地面朝下,切成四瓣擺在桌沿一邊。吃飯時不得坐門坎或站立行走,禁止用筷子敲打飯桌、飯碗,或把筷子橫在碗上。全家進餐按長幼就座,以西為上,過去父子、翁媳不得同桌。晚輩路上遇見長輩要問安并讓路;平輩見面要相互問好。客人來訪,兒媳要出來裝煙、倒茶,若裝煙、倒茶的與客人輩分相等,客人應(yīng)起立或欠身雙手接;客人告別時,全家要出來送至大門口。

查看詳情>>
3、

錫伯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哪些?錫伯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簡介

56個民族
傳統(tǒng)節(jié)日
錫伯族

錫伯族節(jié)日一:抹黑節(jié)

據(jù)說早年間有個年輕媳婦把餅烙糊了,怕老人責備,把餅偷偷喂了狗,惹怒了巡天神,把麥種變成了黑丹,再也種不出麥子了。這時一只小燕子引來善良的老倆口,集合全村的人向巡天神祈禱恕罪,并且發(fā)誓寧愿往自己臉上抹黑,也不叫麥子生黑丹。巡天神被感動了,收回了神法,從此又可種出麥子了。

傳說,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六日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視,人們互相往臉上抹黑,是為了祈求五谷不之不要把黑穗病傳到人間,使小麥豐收,百姓平安。所以這一天,人們起得特別早,把晚間準備好的抹黑布(抹鍋底的黑灰)或氈片帶上,走向大街伺機抹黑的對象。閑不住的年輕人成群結(jié)伙挨家串戶去抹黑取鬧。遇到老年人也不放過,不過要跪地施禮請安,再向老人額頭抹一小黑點,以示尊敬。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脫臉上不被抹黑的,此時姑娘們也毫不畏懼,用同樣的手段往小伙子臉上抹黑。

抹黑節(jié)是錫伯族人民另一個饒有風趣、獨具特色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傳說,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六日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視,人們互相往臉上抹黑,是為了祈求五谷不之不要把黑穗病傳到人間,使小麥豐收,百姓平安。所以這一天,人們起得特別早,把晚間準備好的抹黑布(抹鍋底的黑灰)或氈片帶上,走向大街伺機抹黑的對象。閑不住的年輕人成群結(jié)伙挨家串戶去抹黑取鬧。遇到老年人也不放過,不過要跪地施禮請安,再向老人額頭抹一小黑點,以示尊敬。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脫臉上不被抹黑的,此時姑娘們也毫不畏懼,用同樣的手段往小伙子臉上抹黑。

錫伯族的“抹黑節(jié)”據(jù)傳說,錫伯人民因苦于小麥黑穗病之害而演變出這一獨特的節(jié)日。每年正月十六日太陽未升起之時,錫伯族群眾就要用預(yù)先準備好的鍋底黑灰往臉上涂抹。親朋鄰居不相互串門,子侄輩首先給老人跪下,用鍋灰往其前額點一點,然后,平輩之間相互亂涂,直到一個個都成為黑臉蛋為止。只有青年婦女不提倡臉上抹黑。這一習俗的用意在祈求老天爺開恩,不要讓小麥染上黑穗病。

有關(guān)抹黑節(jié)的來歷,錫伯族中流傳著許多傳說。相傳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女人正在烙餅,因小兒拉了屎,她手忙腳亂間用面餅給孩子擦屁股。這一失誤觸犯了天條,玉皇大帝決定正月十六太陽出山時燒毀人類和糧食。這一決定傳到土地神那里,土地爺動了惻隱之心,偷偷告訴人們,趕在天兵天將到來之前,人們都要往臉上抹黑,讓玉皇大帝誤認為人間已受蹂躪,從而取消天懲。


錫伯族節(jié)日二:填倉節(jié)

農(nóng)歷正月二十五日為“填倉節(jié)”。這一天農(nóng)戶家向糧倉焚香禮拜,在糧囤里插上香,周圍灑上灰圈,以避邪,求豐收。


錫伯族節(jié)日三:二月節(jié)

農(nóng)歷二月初二,俗稱“龍?zhí)ь^”。這天,收回“喜利媽媽”。為了送“喜利媽媽”還位,用蕎面和成面團再用刀削成不規(guī)則形的面片,名叫“蕎面特合勒”。下鍋煮熟后,拌紅糖吃。近族各戶男女老少都去叩頭,吃蕎面片。家家戶戶用灶塘中的灰,從井臺撒到家門,撒成一條較寬的灰道,叫做“領(lǐng)龍”(或“引龍”)。


錫伯族節(jié)日四:西遷節(jié)(又稱“四一八節(jié)”)

西遷節(jié)是錫伯族人...

查看詳情>>